曾憑「歪嘴龍王」系列火遍全網的鄭州,如今已是中國短劇產量最高的城市之一。這座中原城市以低成本、高效率的「鄭州模式」席捲短劇市場,月產量高達600至800部,占全國約兩成,2023年市場規模達23億元。今年鄭州市政府更喊出2027年要突破百億元產值、打造「短劇之都」的目標。
然而,這場短劇盛宴正面臨成本上升、競爭白熱化與精品化轉型困境,從業者的焦慮也隨之蔓延。

鄭州的短劇業起步於草根。早期製作者多來自廣告公司、婚慶公司或MCN,演員、製片甚至財務都親自上陣。前廣告人陳七歲與導演周楠創立「花樣年華」影業後,以極短時間拍出三部作品,一舉打開市場。
如今,鄭州已有約4萬名短劇從業者。自有團隊、穩定協作與低成本優勢,讓鄭州短劇如同流水線生產。以日新閱益為例,該公司擁有百人編劇團隊與全自有製作體系,月產量一度達200部,一部原價40萬元的短劇能壓到20萬元成本,被業內譽為「短劇界富士康」。

星曼互娛、三笙萬物、宙途文化等公司也分別與紅果、映宇宙等平台綁定合作,穩定輸出80分以上的「合格短劇」。據統計,目前鄭州年營收破億元的短劇公司已逾十家。
鄭州短劇崛起,與豐富的場地資源密不可分。大量閒置樓盤被改造成影視基地,大志影視、星河古裝城、西港影視城等超過30個拍攝基地每日容納上百劇組開工。
拍攝成本低、效率高,成為鄭州最強武器——同樣一部短劇,橫店需拍7天,鄭州僅5天即可完成。由於演員、化妝與場務價格親民,平台紛紛將拍攝任務轉向鄭州,使其一度取代橫店,成為短劇產業新重鎮。

但「低價神話」正在被打破。近年演員片酬從2000元漲到1至2萬元,導演年薪上看50萬,後期人員月薪也逼近北上廣水平。同時,湖州、衢州、鷹潭等地以更低成本搶市,例如湖州影視城僅收3500元/天,成為精品短劇熱門拍攝地。
成本上升的同時,平台需求也在變化。過去為填充內容庫,平台願以保底價收購大量低成本短劇,如今則轉向精品化與IP化製作。日新閱益曾計畫月產300部,卻被平台叫停。
「以前要量,現在要質。」業內人士張含旭坦言,行業進入減產期,「爆款難求,穩定也不再保證收益。」
鄭州短劇被稱為「短劇界包工頭」,以代工、接單為主。這種高效率但低附加值的模式,難以支撐長期成長。隨著精品化浪潮來襲,鄭州勢必要從代工轉向自有內容與品牌創作。
花樣年華影業嘗試在垂直領域深耕,設立民國、年代劇導演組,強化專業美術與造型;柚米短劇自建影視城,打造自製IP;政府則推動園區化與標準化,希望以政策帶動產業升級。
鄭州的確曾憑勤勞、成本與效率創造奇蹟,但短劇市場變化之快,使這座城市的榮景隱現隱憂。當「廉價優勢」不再,「短劇之都」要走向下一步,必須從量變走向質變,從代工基地轉為創意中心。對許多鄭州短劇人而言,他們仍在鏡頭與劇本間奔忙,只是如今比起拍得快更需要想清楚——下一步,該拍什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