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北東區的一隅,一家採全預約制與包廂制經營的鐵板燒餐廳《極 Teppanyaki》,正悄悄顛覆人們對高端料理的既定想像。這不只是料理的舞台,更是一場精心編排的感官旅程。而幕後主理人李兆均——從廚師出身到創業者,將他對「有溫度的料理」與「剛剛好的距離」的哲學,化為一道道令人難忘的餐桌記憶。


從儀式感到創業夢想:童年鐵板燒的記憶
李兆均回憶,自己從小就愛吃鐵板燒。「每次考試考得好,爸媽就帶我去吃鐵板燒,那不只是吃飯,而是一種儀式感。」看著師傅在鐵板前料理、與客人互動的場景,深深烙印在他的心中,成為他日後走上料理之路的種子。他說:「我想開一家屬於自己的鐵板燒餐廳,不只是為了做菜,更是希望客人來這裡能感受到『被照顧』的那種情感。」這份記憶與情感,最終成就了《極》的誕生。

「極」不只是名字,更是一種追求極致的態度
取名《極》,不只是因為聽起來氣勢十足,而是對料理精神的一種詮釋。李兆均解釋:「『極』意味著極致、突破極限,也代表對細節毫不妥協的堅持。」他將這種精神落實在料理的每一個環節——從選材、火候控制、上菜節奏,到與客人的互動。

鐵板燒不只是秀,而是一段有節奏的旅程
在李兆均心中,理想的鐵板燒不只是目不暇給的表演。他說,「我希望讓料理本身說話,讓食材的聲音與節奏引導客人情緒。」他將菜單編排視為一場音樂會,有前奏、有高潮,也有令人回味的結尾。李兆均表示,「我不希望客人記得哪道菜最貴,而是記得那一整段被好好對待的感覺。」


剛剛好的距離,是最高級的體貼
與傳統餐廳不同,《極》強調的是「剛剛好的距離」。李兆均指出,這種距離既不冷漠也不過度熱情,而是一種動態掌握。「真正的專業不是炫技,而是能看懂客人的情緒與需要,並用很細膩的方式回應。」
他舉例,主廚會在上菜時簡單介紹料理背景,但在客人進入用餐狀態後,則自然退場,讓空間回到客人身上。他說,「我們希望讓人有一種感覺——有人在照顧你,但又不打擾你。」

餐酒搭配與多感官設計:料理不只是吃進嘴裡
《極》不提供固定的餐酒套餐,取而代之的是自由點選與專業引導。李兆均透露,店內精選超過多款葡萄酒與清酒,並經過試飲與料理搭配後保留。他強調:「酒是為了讓料理的故事更立體,而不是取代主角。」
在空間與設計美學上,他更受到音樂與科幻藝術的深遠影響。他曾是搖滾樂手,將音樂的節奏感帶入料理邏輯。他說,「我看一道菜的上場,就像編曲;餐廳的動線與音場,就像一場演唱會。」他希望《極》是一場跨越味覺、聽覺、視覺與情感的沉浸式經驗。

高端料理的價值:不是奢華,而是被用心對待
面對「高端料理」這個標籤,李兆均有著自己的理解。「高端不在於價格,而在於你是否被好好對待。」他認為,真正珍貴的,是那些細節裡的用心:記得客人的名字、理解他們的用餐節奏、創造出一段可被回味的體驗。


未來想像:「這不是一間餐廳,而是一個宇宙」
《極》並不以大量拓點為首要目標。李兆均更傾向跨界合作,將料理與音樂、藝術、科技等領域結合,打造多層次的感官宇宙。「我希望《極》是一個可以生長、轉化的有機體,不只是餐廳,而是一種生活方式的提案。」
住址: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552號B1
電話號碼:02 2701 5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