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廳人流銳減、露臺空蕩、服務員閒坐這是今夏法國餐飲業的真實寫照。根據法國酒店及餐飲業聯盟(UMIH)最新統計,餐廳客流量較去年同期下滑15%至20%,價格上漲與菜品質量下滑的反差,使越來越多消費者選擇在家用餐。這場危機並非法國獨有,從倫敦酒吧到柏林啤酒花園,歐洲整體餐飲業正陷入嚴峻寒冬。
研究機構Circana的報告指出,儘管歐洲五大國——德國、英國、法國、義大利及西班牙——2025年餐飲總營業額達3,400億歐元、較2019年成長10%,但實際外食次數在六年間下降10%。餐費持續上漲、遠端辦公普及與外賣興起,是造成客流萎縮的主因。目前歐洲人均單次外食支出約30歐元,遠高於疫情前水準。
如今一切都太貴了,英國中部居民薩姆.馬利納(Sam Mulliner)無奈表示,我們村的酒吧晚上十點就打烊,以前可是營業到午夜沒人消費,維持員工根本不划算。 英國餐飲業協會(UKHospitality)主席凱特.尼科爾斯(Kate Nicholls)指出,餐飲業正面臨成本上升與人力短缺的雙重打擊,對許多業者而言,這已不是成長問題,而是生存挑戰。自2019年以來,英國餐廳客流量暴跌21%,為歐洲衝擊最嚴重的國家之一。
業界同時呼籲政府減稅。英國目前餐飲業增值稅高達20%,為歐洲最高之一。相較之下,德國政府近期已將餐飲業增值稅從19%降至7%,以刺激消費。不過消費者組織Foodwatch批評該政策“變相補貼速食巨頭”,未能區分傳統餐館與連鎖速食業者。
在法國,10%的餐飲業增值稅亦引發討論。米其林主廚菲力浦.艾切貝斯特(Philippe Etchebest)與餐飲集團Eclore創辦人斯特凡.馬尼戈爾(Stéphane Manigold)建議,應針對獲得「餐飲大師」稱號的餐廳提供5.5%優惠稅率,而僅販售加熱預製食品的店家則應回歸20%標準稅率,以鼓勵品質導向的經營。
與英德兩國的困境相比,義大利與西班牙展現出更強的韌性。義大利自2019年以來客流量僅微降約4%。義大利餐飲協會(FIPE)主席羅伯托.卡魯吉(Roberto Calugi)指出,降低稅率非長遠之計,更重要的是改善薪資與勞動環境,餐飲業不僅是經濟議題,更是社會融合的橋樑——在餐館工作,也是成為義大利人的一種方式。
西班牙的情況亦類似。Hostelería de España主席何塞.路易士.阿爾瓦雷斯.阿爾梅達(José Luis Álvarez Almeida)強調,酒吧與咖啡館是西班牙社交文化核心,對旅遊經濟貢獻巨大,但行政繁瑣與法規成本上升正威脅中小餐館生存。
在通膨壓力與消費習慣轉變下,歐洲餐飲業正尋求新的生存方程式。如何在成本、品質與文化之間找到平衡,將成為業者能否渡過寒冬的關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