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圓代工龍頭中芯國際(688981.SH、00981.HK)在停牌六個交易日後複牌,開盤即大跌,A股報102元,較前一交易日收盤價下挫超過10%。截至午間收盤,股價仍處低位,報104.64元/股,跌幅近9%,成交額突破百億元,總市值縮水至8358億元,一日間蒸發約800億元。午後股價更一度再跌逾10%,引發市場廣泛關注。
消息源於中芯國際於9月8日晚間公告,計畫以發行股份方式收購旗下控股子公司——中芯北方積體電路製造(北京)有限公司49%股權。根據方案,公司將以每股74.2元的發行價格,向國家積體電路基金、積體電路投資中心、亦莊國投、中關村發展及北京工投等機構購買其持有的股份。相比停牌前114.76元的股價,該定增價格折讓幅度高達35.3%,市場普遍認為估值過低,是導致投資者用腳投票的重要原因。
中芯國際成立於2000年,是中國內地規模最大、技術最先進的純晶圓代工企業,實際控制人為國務院國資委。2013年,中芯國際與北京市政府合資成立中芯北方,專注於12吋晶圓製造,技術覆蓋65nm至28nm節點,並已實現大規模量產,應用範圍涵蓋智慧手機、消費電子、汽車及工業領域。
目前,中芯北方擁有兩條300mm生產線,合計月產能7萬片,分別負責40nm、28nm Polysion工藝及28nm HKMG等技術產品,具備穩定的盈利能力。根據公告,2023年與2024年,中芯北方分別實現營收115.7億元與129.79億元,歸母淨利潤5.85億元與16.82億元。
股權結構上,大基金一期持有中芯北方32%股份,中芯國際透過子公司實際控制51%股權。若此次收購完成,中芯國際將實現對中芯北方的100%全資控股。
分析人士認為,此舉有兩大考量:其一,將成熟且具盈利能力的資產完全納入上市公司體系,有助於增厚利潤。由於中芯北方成立逾十年,產線折舊大多已完成,利潤貢獻潛力可觀;其二,滿足大基金一期等股東的退出需求。大基金一期成立於2014年,如今已進入投資回收期,迫切需要實現資金退出,其他股東亦有相同意向。
不過,資本市場對這項收購並未給出正面反饋。業界指出,折讓比例過大容易引發市場對公司治理與資產定價的質疑,短期內影響股價信心。
中芯國際作為中國半導體產業鏈的關鍵企業,一舉一動均牽動市場情緒。此次股價暴跌,凸顯投資人對定增方案存有顧慮,也反映半導體行業在全球競爭環境下的敏感與脆弱。未來中芯國際如何平衡資本運作與市場信任,仍是外界關注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