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的戀愛是由心理意識與荷爾蒙交織而成的情感連結,那麼貓狗和人類一樣會談戀愛嗎?貓和狗雖然不會和人類一樣為了愛情,內心小鹿亂撞、忐忑不安或失戀失眠,但牠們確實能感受到「愛的化學作用」,只是那份愛,用的是屬於牠們專屬的語言。
狗狗的愛:忠誠,最古老的浪漫
狗,是群體中長大的動物,早在人類馴化狼的時期起,牠們就學會了「依附」與「合作」,而這份依附,正是牠們「愛」的起點。
根據日本名古屋大學2015年的研究,當狗與主人對視時,雙方體內的「催產素(oxytocin)」濃度都會上升。這種激素在人類中被稱作「愛情荷爾蒙」,會在親密互動、擁抱或母嬰對視時分泌。也就是說,當狗狗看著主人時,大腦真的在「戀愛」——只不過對牠而言,這份愛更接近安全與歸屬,而非浪漫的激情。
許多狗主人應該都見過這樣的畫面:你剛回家,牠已經衝到門口,尾巴像螺旋槳一樣搖個不停;你出門太久,牠會焦慮、哀鳴、甚至咬沙發。這不是「佔有慾」的表現,而是典型的「分離焦慮」,一種強烈依附關係的反應,就像孩子不想和媽媽分開。
狗狗的愛很單純,也很執著。牠們不懂權力、不懂面子,只懂「我的人回來了」,那份喜悅能瞬間填滿整個世界。動物行為學者指出,狗在形成依附關係後,會在主人身上尋求情緒安定,就像人類依戀伴侶一樣。
牠們的「戀愛」,沒有言語、沒有承諾,但充滿了忠誠、陪伴與安全感。
貓咪的愛:選擇你,就是牠的浪漫
與狗相反,貓的祖先是獨居的沙漠獵手。牠們沒有狼群式的社會結構,也不需要依附他者生存。因此,當貓選擇主動靠近你、願意在你身邊閉上眼,那其實是一種極高層次的信任。
2019年《Current Biology》發表的研究指出,貓也能像嬰兒或狗一樣,與飼主形成「安全依附關係」。研究團隊讓貓與主人短暫分離再重聚,觀察牠們的行為反應:有些貓在主人離開時焦躁不安,但當主人回來後立即恢復安定,這種「安全依附」比例高達65%,與人類嬰兒相當,顯示貓並非如人們以為那樣冷漠,牠們其實能建立穩定的情感連結。
貓不會用吠叫表達愛,牠們的愛更像是「靜默的選擇」:慢慢走近你,尾巴高高豎起、尾尖微彎;坐在你正在看書的地方;踩在你的腿上、用額頭輕蹭你。這些看似平凡的動作,其實都是牠在說:「你是我世界的一部分。」
貓的愛沒有張揚的外表,卻充滿深意。牠不會黏人,但牠記得你回家的聲音;牠不會公開宣示主權,卻會默默跟隨你走到另一個房間。那是一種「尊重」式的親密:我不控制你,但我願意靠近你。
動物心理學家John Bradshaw在《Cat Sense》一書中提到,貓將人類視為「大型友善貓」,牠對人的親暱行為(如梳毛、慢眨眼)其實與牠對其他貓的社交模式一致。所以,當貓咪在你面前露出肚子時,那已經是牠心中最高等級的信任與愛。
愛的語言不同,情感卻相通
人類的戀愛是浪漫與理性的交錯;狗的愛,是忠誠與歸屬;貓的愛,是信任與靜默。在神經化學層面上,牠們的大腦同樣會分泌催產素、多巴胺與血清素,這些物質讓牠們體驗「愉悅、安定、連結」。所以雖然貓狗不會談戀愛,不會寫詩或說「我愛你」,但牠們確實會「感受到愛」。
當狗狗用眼神追著你、當貓咪在你床邊入睡,那都不是偶然——那是牠們以自己的方式,說出:「我選擇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