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曾經看著自家貓咪發呆,想著牠為什麼要凌晨三點在家裡狂奔?為什麼對某些人特別親近,卻對某些人翻白眼?或者你也曾看過貓咪對著空氣喵喵叫,好像在跟看不見的東西對話?貓咪的行為有時讓人摸不著頭腦,既像高傲的皇族,又像隨時斷線的小孩。
這篇文章將帶你走進貓咪的動物行為學世界,從常見的行為解釋到科學家們新發現的一些特別有趣的行為,幫助你更加理解這些神秘又迷人的毛孩子。

一、為什麼貓喜歡揉揉你?「踩奶」的秘密
你可能常看到貓咪用前腳一邊踩你的肚子或毯子,一邊發出呼嚕聲,像在進行什麼毛茸茸的儀式。這個行為稱為「踩奶」(kneading),是從小時候吸奶的動作延伸而來,代表安全感與滿足。
根據行為學家的觀察,不是每隻貓都會踩奶,這跟牠們幼年是否早期斷奶有關。被太早與母貓分開的小貓,成年後更容易持續保有踩奶行為,因為牠們會將人類視為母親般的存在,藉此尋求心理上的撫慰。
二、凌晨三點瘋狂衝刺:野性尚存的「狩獵模式」
許多貓奴都有「凌晨田徑賽」的慘痛經歷——貓咪在半夜突然暴衝、奔跑、跳躍,彷彿家裡變成了奧運場。其實這種現象被稱為「夜間活躍行為」(nocturnal zoomies),是源自牠們野外祖先的狩獵習性。
貓是黃昏與黎明最活躍的動物(crepuscular),這兩段時間正是小型獵物最常出沒的時候。即使現代貓咪不需要自己覓食,這個基因仍然牢牢地刻在牠們的行為中。半夜狂奔,是牠們模擬狩獵與能量釋放的方式。從科學角度看,這不是調皮搗蛋,而是本能在召喚。

三、喵喵叫的語言學:貓是為了「人類」才發聲?
貓咪之間其實不太用叫聲溝通,牠們多半透過肢體、氣味與表情來交流。但研究發現,貓咪和人類互動時卻會主動使用「喵喵叫」來傳達需求。這代表貓叫聲幾乎是貓咪專門為了跟人類溝通,特別設計、演化出來的語言!
挪威科學家Susanne Schötz於2020年出版的《Pets as Sentinels, Forecasters and Promoters of Human Health》書中指出,貓咪的叫聲在與人類互動時可能會出現音調和節奏上的變化,這些變化可能受到人類語言環境的影響。例如,貓咪可能會模仿主人語言的語調模式,以更有效地引起主人的注意或表達需求。換句話說,不同品種、地區的家貓可能會發展出「地方口音」。有些貓叫聲短促銳利,有些則拉長柔和,與牠們所處環境中人類的語音模式息息相關。你家的貓可能正用「貓式台語」或「喵式日文」在跟你講話!
四、貓為什麼要用頭蹭你?這不只是撒嬌
被貓咪蹭頭是一種榮耀,因為那是牠向你宣告:「你是我的人!」這個行為叫做「臉部磨蹭」(bunting),來自於牠們面部腺體分泌的信息素。當貓用臉或身體蹭你,牠其實是在「標記」你為牠的地盤或夥伴。這不只是一種親密行為,也是一種訊號釋放——牠正在告訴其他動物:「這個人有主了,別來亂。」
五、神秘行為:為什麼貓會看著空氣發呆?
有時貓咪會對著角落發出低鳴,或突然盯著一個看似空無一物的空間看很久,像是「看到什麼我們看不見的東西」。雖然這讓人想起恐怖電影,但其實這可能有幾個解釋:
1. 聽覺過敏:貓咪能聽到人耳聽不到的高頻聲音,包括牆內電線、老鼠、甚至家電運作聲。
2. 視覺捕捉:牠們可以偵測到極細微的光影變化與動態,也可能只是對飛蟲或反光產生興趣。
3. 神經感應:部分研究者認為,貓咪的大腦在休息時會進入接近冥想的狀態,這時牠們可能專注於我們無法理解的內在感官或磁場變化。
有趣的是,日本甚至有研究團隊在探討「貓是否能感應地震前的地磁波異常」,這些行為可能是警訊而非單純發呆。
六、貓咪會撒謊嗎?科學說:牠們很會裝!
西元2020年一篇標題為〈Emotion Recognition in Cats〉,並由義大利巴里大學(University of Bari Aldo Moro)發表於《Animals》期刊的研究中證實貓咪能辨識人類情緒,更在於牠們會根據所察覺的情緒,調整自身行為以降低風險或提高互動的成功率。例如當牠們察覺主人情緒不好時,可能會避免過度靠近或主動撒嬌;反之,當主人心情好時,牠們則更可能主動互動、討摸摸。
這代表貓咪並非如過去人們所認為那般「冷淡無情」,而是以細膩且不張揚的方式,時時在觀察並回應我們的狀態。從行為學的角度來看,這種能力屬於「社會參照」(social referencing)的一種,是高等社會動物的重要能力,顯示出貓咪的社交智慧遠比我們以為的更進化。
貓咪其實比你想得還「懂事」。
貓咪的行為並不像牠們看起來那麼高冷或難以捉摸,從踩奶到蹭頭,從午夜衝刺到裝可憐,牠們其實一直都在用自己的語言與方式與我們互動。透過「動物行為學」,我們可以更了解牠們的需求與情緒,進而建立更深厚的夥伴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