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誰比較聰明」的爭論,相信是不少貓奴與狗派間的熱門話題。有人說狗能與人類互動,並執行許多任務和指令,所以比較聰明;但也有人認為貓咪雖然與人類保持著一定的距離,但卻能用各種方法讓飼主為貓咪做許多事情,所以也有不少貓奴們認為他們的主子才是最聰明的。但在動物行為學家的眼中,這場辯論的核心並不是「誰比較聰明」,而是我們該如何定義「聰明」。
怎樣才算「聰明」?
在人類的世界裡,「聰明」往往與聽話、反應快、記得多畫上等號,在動物的世界裡,聰明則可能是「能不能活得好」,例如:學會避開危險、找到食物、理解同伴的意圖等等。然而在科學的定義中,智慧更接近於一種「適應能力」,也就是「個體是否能從經驗中學習、解決問題,並靈活調整行為的能力」。
所以,研究動物智力的學者常從以下三個方面來衡量動物是否「聰明」:
1.社會智力(Social Intelligence):能否理解他者的情緒與意圖。
2.問題解決與學習能力:是否能從經驗中找到新方法。
3.自我控制與記憶力:能否抑制衝動、記住規則。
當我們用上述角度去看待貓狗時,就會發現貓狗根本是兩種不同類型的天才。
狗──團隊合作的天才
從史前狩獵時代起,狗兒就學會閱讀人類的指令與情緒,成為地球上最懂「人」的動物之一,是與人類共同進化的夥伴。
布里斯托大學動物行為學者Daniel Mills(2019)實驗顯示,狗能理解人類的「指向手勢」,知道「那邊」代表目標,這是社會覺察力的展現,狗懂得觀察他者的注意力與情境,這樣的智慧,源自於牠們群居的本能。在狼群中,成功的狩獵仰賴協調與分工。狗的祖先正是在這樣的合作需求下,發展出理解同伴與領袖意圖的能力。
從目前研究看來,狗與貓可能在不同的智慧類型裡各有優勢:狗在與人互動、社會化、接受指令方面顯得強;貓則在獨立解決問題、觀察學習上可能有獨特優勢。
貓──觀察與策略專家
貓進化的路線則和狗完全不同,牠們是獨行獵手,不靠群體,靠的是觀察與耐心,在靜默與等待之中,貓學會以最少的能量換取最大的成功機率。
實驗顯示,貓能透過觀察學會開門、按鈕取食等行為,但牠們是否回應指令,取決於「那個人是誰」;一隻貓對陌生人可能完全無視,但對熟悉的飼主卻會走近或發出喵聲,這不是「聽不懂」,而是牠在選擇是否值得回應。行為學家稱之為「自我效能感」(sense of control),貓知道自己能掌控互動節奏,這份自主性造就牠的冷靜與距離感。
更有趣的是,貓也懂得「訓練人類」。每天清晨,貓可能會用腳掌輕壓飼主的臉頰,有時可能喵兩聲,或是踩在主人身上……接著人類就會起床、開罐頭、早餐上桌。這些不是巧合,是貓透過觀察與學習形成的「行為策略」,牠深知「做這件事後人會反應,接著我就會有食物」,這正是策略性智慧的最佳例證。
人類的偏見:以服從為聰明的標準
在人類眼中,「會聽話」往往等於「聰明」。因此狗總被視為高智商代表——能分辨上百個指令、在導盲、搜救中展現出驚人的學習能力。
但若改以「自主解決問題」為基準,貓可能更勝一籌。有研究指出,當人類示範錯誤的開門方式時,狗多半重複模仿錯誤;但貓卻會自己嘗試新方法,直到找到正確解法。
貓咪的學習不是盲從,而是「試探與歸納」式的,牠更像一位科學家,而非士兵。因此,當我們批評貓「不聽話」時,或許該承認:牠只是更有自己的想法。
不同進化,不同聰明
若把狗比作外向的團隊領袖,那麼貓就是冷靜的戰略家。狗的聰明,來自於合作與共感;貓的聰明,源自於獨立與分析。
這些差異並非優劣,而是演化環境的結果。狗的祖先靠群體合作生存,因此發展出理解與服從;貓則依靠單獨獵食的技巧,強化了觀察與判斷力。
理解的那一刻,才是真正的聰明
「誰比較聰明」這個問題,答案或許從來不在牠們身上,而在我們的觀點裡。若人類總用自己的標準去衡量其他物種,就永遠只能看見「像我們」的那部分。
狗的智慧,在於牠懂我們;貓的智慧,在於牠懂得做自己。牠們都以各自的方式,展現了生存的藝術。所以,與其比較,不如欣賞。當你對狗說「坐下」,牠乖乖坐著看你,那是一種理解;當你對貓說「過來」,牠緩緩眨眼,那也是一種回應。只是語言不同,智慧的型態也不同,真正的聰明,從來不是服從,而是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