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巴黎塞納河左岸、被譽為世界最美書店之一的「莎士比亞書店」(Shakespeare and Company)創辦人喬治·惠特曼(George Whitman),於2011年12月14日辭世,享耆壽98歲。這位被譽為「點燈人」的書店主人,在近一個世紀的人生中,以書為伴、以人為本,將這座小書店建構為全球文學愛好者心中的朝聖地。


惠特曼辭世後,他唯一的女兒西爾維婭·惠特曼(Sylvia Whitman)在書店樓上他生前居住的閣樓內,意外發現了數百封未曾寄出的信件,全為父親親筆撰寫,內容皆是對她的思念。這批信件為父女之間曾經的疏離提供了動人詮釋,也揭示這位書店創辦人深埋心底的柔情。


書香老店 文學傳奇
莎士比亞書店自1951年由喬治·惠特曼創立以來,便成為巴黎英語文學圈的重要據點。其所在地址──Rue de la Bûcherie 37號,正位於法國道路的「公里零點」附近,毗鄰巴黎聖母院,建築本身則可追溯至17世紀。書店原名為「Le Mistral」,直到1964年,惠特曼為紀念已故傳奇書商西爾維婭·畢奇(Sylvia Beach)而改為現名。

西爾維婓·畢奇是1920年代巴黎「迷惘的一代」的重要推手,她的原始莎士比亞書店曾為詹姆斯·喬伊斯出版《尤利西斯》,並成為海明威、艾略特等人的文學集會場所。惠特曼在1950年代與她會面後,致力於延續這份文化使命。
書店自創立之初即接待來自世界各地的作家、藝術家與遊客,部分旅人更可於店內免費借宿──這群被惠特曼稱為「風滾草」(Tumbleweeds)的客人,只需協助書店工作、每日閱讀與撰寫一頁自傳,即可換取暫時棲身之所。據估計,超過三萬人曾於此留宿,其中不乏知名文學家與創作者。

一生冒險家 書為人生哲學
喬治·惠特曼1913年生於美國麻州賽勒姆,曾於南京生活,後來進入波士頓大學學習新聞,並在1935年開始一段橫跨美洲的流浪之旅。其間患病受助於瑪雅部落的經歷,讓他萌生「盡你所能,取你所需」的人生理念,也影響了日後書店的運作方式。他曾說:「不要對陌生人冷漠,他們可能是偽裝的天使。」
1946年惠特曼退伍後定居巴黎,並於1951年創立莎士比亞書店。自此,他以書為信仰,照亮無數尋夢者的心靈。2006年,他獲法國政府頒授「藝術與文學軍官勳章」,表彰其對文化的貢獻。


父女重逢 書店交棒新世代
惠特曼與英國女子菲利西蒂·朗育有一女──西爾維婓,取名正是為向畢奇致敬。父母於她7歲時離異,長期與父親疏遠。直到2002年,西爾維婓21歲從英國大學畢業後,前往巴黎短暫探望年邁父親,卻因被書店獨特氛圍吸引而留下。
惠特曼最終於2006年正式將書店營運交棒給西爾維婓,並表示:「我當了五十年點燈人,現在輪到她了。」西爾維婓也不負期望,帶領莎士比亞書店進入新時代,推出「巴黎文學節」(FestivalandCo)、創辦巴黎文學獎,並持續舉辦免費公開活動與作家座談,致力讓這座書店在數位浪潮中持續發光發熱。
惠特曼於2011年12月14日在家中安詳離世,葬於拉雪茲神父公墓,長眠於他一生所敬仰的文學巨匠之側。他的離世,象徵一個文學時代的終結,亦見證了書籍與人性之間永恆的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