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中國上映的電影《震耳欲聾》票房突破上億,以聾人維權案件為題材的劇情引發熱議。然而,該片上映不久即陷入爭議中國手語律師第一人唐帥指控出品方聯瑞影業在終止授權後仍使用其真實經歷拍攝電影,卻將原型署名為他人,並於上映後正式提起訴訟。
唐帥多年來致力於聾人權益維護,他是聾人父母的健聽子女(CODA),精通手語,長期為聾人群體提供法律服務,被稱為“無聲世界的翻譯官與守護者。2018年,他代理的“聾人龐氏騙局案”轟動全國,為日後的影視化埋下伏筆。
從授權到終止,合作破裂埋下爭端
據唐帥表示,2022年初,聯瑞影業以“關注聾人司法困境”為由,與他簽訂《影視改編授權合同》,計畫以其經歷為原型改編電影。雙方多次交流,唐帥詳細提供了多起案件素材,包括具有代表性的龐氏騙局案。2024年11月,電影立項資料在國家電影局網站公開,主角李磊的設定與唐帥高度相似,業界普遍認為該片取材自其故事。
然而,隨後雙方合作生變。唐帥以合作理念不合為由提出解約,並支付高額違約金。雙方簽訂的《終止授權合同》明確規定,片方不得再使用基於唐帥經歷的創作成果。但令他意外的是,《震耳欲聾》上映後,劇情仍以聾人維權為主線,人物背景幾乎與他相同,卻將“原型”一欄標註為上海律師張琪。
唐帥隨即於10月向法院提起訴訟,目前重慶法院已立案名譽權之訴,北京朝陽法院的合同糾紛案也正在備案中。其代理律師裴躍指出:“這不僅涉及唐帥的名譽,更關乎真實人物在影視改編中的人格尊嚴與版權界限。”

我的人生被偷走了律師控訴形象被扭曲
唐帥在維權影片中表示:“我的人生被搬上銀幕,卻成了別人的故事。他指責電影在描寫上偏離真實,把原本堅守公益的手語律師塑造成逐利的自卑者。劇中主角李淇出身聾人家庭,性格扭曲、唯利是圖,甚至向受害者索取高額費用。這與唐帥多年來的公益形象南轅北轍,令他難以接受。
唐帥透露,電影上映後,他頻頻收到詢問訊息:片中的律師是你嗎?但由於角色性格被完全改寫,他只能否認。更令他不解的是,片方宣稱的原型張琪,過去在網路上幾乎沒有聾人案件相關紀錄。
唐帥表示,據其所知,張琪不會手語,而手語能力是進入聾人社群的必要條件之一。
維權舉證難 出版社考慮提起聯合訴訟
唐帥律師團隊坦言,此案舉證難度極高。唐帥向編劇與片方提供的多為口述素材,缺乏文字記錄,難以在著作權層面直接認定侵權。最終,他們選擇以名譽權侵害與合同糾紛為訴訟主軸,同時將編劇湯禹辰與張琪列為第三人,以釐清事實來源。
值得注意的是,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紀實文學《無聲之辯》記錄了唐帥的真實經歷。出版社方面已表態,若證實電影大量取材自該書,將考慮以著作權侵權提告。該書編輯也透露,電影劇情與書中內容高度重疊,即使不同,也能看出受其影響。出版社強調,若片方未經授權使用書中內容,不僅損害唐帥權益,也影響後續影視改編權的行使。

影視改編常陷原型爭議”法律監管仍待完善
唐帥與《震耳欲聾》的糾紛並非孤例。過去《親愛的》《我不是藥神》等多部影片都曾因“原型人物授權”引發爭議。部分案件中,原型人物未事先知情,甚至對電影中虛構或失實的情節感到被誤用或污名化。
上海市君悅律師事務所律師謝海濤指出,目前中國並無強制規定“真人真事改編作品”必須取得原型本人或家屬授權,廣電總局的相關規定僅屬行業倡議,不具法律效力。這一制度空白,使得片方在創作時容易出現先拍後授權或授權不成換原型”的現象。
業內人士張智也分析,製片人為降低成本、加速專案進程,常以更改角色姓名或設定的方式“模糊”真實原型。但這一做法在涉及公益或特殊群體題材時,容易引發道德與法律雙重爭議。他直言:別人的人生不應被偷走。”
從現實到銀幕:誰擁有真實的故事?
《震耳欲聾》仍在熱映,製作方天津聯瑞影業對外尚未回應訴訟一事。唐帥表示,他發聲並非為了博取同情,而是希望業界能正視真實人物的創作權與人格尊重。
從《我不是藥神》到《震耳欲聾》,現實題材影視作品在商業成功的背後,折射出真實與虛構的邊界模糊。當觀眾為故事流淚時,原型人物卻可能在法律與情感的雙重孤島中,為自己的故事”尋求正義。
唐帥說:我相信真實的力量,也相信法律的力量。這不只是我的維權,更是為了讓未來每一個被拍成電影的人,都不再被偷走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