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片場,霧氣還未散去。白敬亭穿著簡單的運動服,獨自坐在化妝間的一角。他低頭翻閱劇本,眉宇間專注而沉靜,偶爾抬頭,似乎在與角色進行一場無聲的對話。這一幕,很容易讓人忘記他已經出道十一年——一個從校園劇小生走來的男演員,如今,正走在不斷自我挑戰與重塑的路上。


初見舞台:意外的開始
2014年的《匆匆那年》,是他人生的第一個轉折。白敬亭坦言,當時他並不知道作品在行業內意味著什麼,只清楚自己獲得了前所未有的關注。那份聚光燈下的意外驚喜,並沒有讓他沉醉,反而提醒著他——演員的路,才剛剛開始。


不安分的選擇
青春校園劇的走紅,原本足以讓他在偶像小生的賽道上待得安穩,但白敬亭拒絕了這種「安全」。他開始轉向——職場新人、乒乓球運動員、養老院工作人員,每一次角色的選擇,都像是給自己設下一道新的考題。
白敬亭說過一句話:「難道我真的要只拍一個類型的角色,一直拍到沒有人找我了嗎?這不是我想要的」。
於是,在觀眾認為他可能會接連出演更多懸疑劇時,他卻轉身投入古裝;在古裝代表作《卿卿日常》《長風渡》之後,他又回到年代戲,再進入現實主義犯罪題材。白敬亭像一個不斷「掉頭」的司機,將方向盤打向未知。忐忑,但堅定。



導演眼中的「非他不可」
導演劉璋牧形容,與白敬亭的合作,就像一次「輪迴」。在《南來北往》之後,他在新作《不眠日》的角色設定裡,潛意識就代入了白敬亭的形象。這種「先入為主」對導演而言極不安全,但他篤定,非他不可。
果然,在《不眠日》的片場,白敬亭不僅是主演,更像一名共創者。他與導演、同組演員反覆走戲,琢磨台詞、調整人物距離。最後一場天台對峙戲,原本是一段嚴肅的正邪辯論,他們卻覺得彆扭,乾脆現場推翻重來,臨時拼湊新的戲碼。那一刻,白敬亭展現的不只是演技,而是一種參與創作的野心。劉璋牧說,我覺得他突然間長大了


學習者的姿態
白敬亭的野心,不是急於站在最高處,而是希望走得更遠。拍《特立獨行》時,他跟導演討論喜劇創作,知道自己必須具備編導思維;參與綜藝錄製時,他觀察沈騰如何即興捕捉對話,學習喜劇演員的「現掛」能力。他羨慕那些能即場編導的演員,也不斷提醒自己:要靠嘗試與積累,才能逐漸靠近。
在《不眠日》中,他為了角色的力量感而刻苦健身,留起小鬍子,只為讓人物狀態更符合「輪迴日」裡的緊繃與疲憊。他深知:細節,是表演最堅實的基礎。


迷茫與突破
即便如此,他也曾感到失落。2020年前後,當古裝劇熱潮洶湧時,他卻不在名單之中。那段時間,他反覆思考——自己是否需要一部古裝代表作?最終,他以極為謹慎的態度接下《卿卿日常》,結果不負所望。
但得到代表作之後,他沒有停下腳步,而是再度轉型。從《正當防衛》的特邀主演,到《不眠日》的突破演繹,他不願被任何標籤框定。他清楚,真正的不安全感,不是挑戰陌生領域,而是困在某一個安全類型裡。


步履不停
十一年過去,白敬亭仍將自己定位在學習者的姿態。白敬亭說,演不同類型的角色對他來說是學習的過程,如果自己不去嘗試,就會永遠薄弱。
在片場,他或許仍舊會低頭沉思,眉間帶著緊繃,像是與角色暗自較勁。但當鏡頭亮起,他的眼神卻會瞬間變得堅定。白敬亭的人生戲路,正如他給出的答案——步履不停,永遠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