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紐約雜誌》近日報導,美國高等教育正面臨前所未有的生成式人工智慧衝擊。隨著ChatGPT等AI工具普及,越來越多大學生在課業中使用AI完成作業、撰寫論文、解題程式,形成一股無法忽視的趨勢,甚至被學生形容為“學習比的是誰更會用AI”。
報導指出,在哥倫比亞大學就讀的電腦科學學生Chungin Lee坦言,他大部分課業都透過ChatGPT完成,AI參與度高達八成。他更進一步與同學開發AI作弊工具“Interview Coder”,協助求職者在線上面試時隱藏使用AI的行為。雖然他因此遭學校記過處分,但他反問:“在所有人都使用AI的情況下,為何只有我被懲罰?”
根據2023年初一項針對美國1000名大學生的調查,近九成學生曾使用ChatGPT輔助作業。即使許多學校明訂AI使用規範,但學生普遍視其為參考建議而非明文禁令。不少學生更發展出「反偵測技巧」,如多次轉換AI輸出內容、手動修改句子結構,規避Turnitin等偵測工具。
面對學生大量使用AI寫作,教授們努力設計“特洛伊木馬”陷阱字詞,以偵測作弊跡象,卻發現成功率低於預期。2024年一項研究顯示,教授在實驗中未能識別97%的純AI寫作內容。AI持續進化,使得傳統教育評量制度面臨失效危機。
部分學者擔憂,過度依賴AI將導致學生批判性思維、創造力與學習動機退化。卡內基梅隆大學與微軟合作研究發現,AI使用者對思考與問題解決的投入顯著下降,進一步質疑AI在學習歷程中的角色。
同時,教育現場也開始出現價值觀上的撕裂。一方面,大學仍被期待培育具思辨能力的知識公民;另一方面,AI的高度便利性讓學生傾向以最低成本獲得高學分與學歷,進一步模糊“學習成果”與“學術誠信”的界線。
專家指出,AI應用已使原本就處於壓力與資源不均的教育系統進一步失衡。斯坦福大學講師Denise Pope認為,AI作弊問題不僅是技術議題,更反映出學生在心理健康、焦慮與社會壓力下的學習現實。
目前,美國各大學多採分權式管理,由教授自行訂定AI使用原則,部分校方則試圖擁抱AI浪潮,開設相關課程與學位。然而,標準不一與界線模糊,仍使教育現場處於試錯與摸索階段。
報導最後指出,AI雖為學生提供了“電動工具”,但若缺乏根本性的教育制度改革,學位將不再代表能力,學習也將逐漸淪為形式。教育界正面臨一場關於知識、誠信與未來價值的根本性辯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