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與狗是人類歷史中最常見的伴侶動物 ,其與人類互動的關係深刻地嵌入東、西方各自的文化脈絡中。由於在宗教、哲學與日常生活的價值觀上存在諸多差異,這些差異也直接或間接影響了貓、狗在不同文化中的地位、象徵意涵與被馴化的方式。

貓與狗的馴化之路:從實用動物到文化象徵
「狗」在歷史脈絡中,是最早被人類馴化的動物之一,無論在東方或西方皆扮演重要地位。根據考古研究,狗的馴化可追溯至15,000年前,部分研究甚至認為可追溯到20,000至40,000年前。牠們早期的角色主要是看守、狩獵和協助牧羊。
例如在中國,《詩經》即有多處提及狗與狩獵、家庭防衛相關的描寫,顯示早在西周、春秋時期,狗在中國社會中的地位已不僅是狩獵幫手,也涉及家園防衛的社會象徵,並具備強烈的實用與忠誠意涵。
而古希臘與羅馬文化中,狗則常與軍事和忠誠有關,這些狗被訓練來在戰爭中攻擊敵人、守衛營地、巡邏、追蹤等。有記載指出,希臘與羅馬軍隊常用大型獒犬作為軍犬,這些狗體型巨大、性格勇猛,能夠在戰場上直接攻擊敵軍或保護士兵 。羅馬軍團在出征時,會讓這些戰犬披上防護裝甲,有時還會配戴帶有鐵刺的項圈,以抵禦敵方軍犬或敵人的攻擊,軍犬有時甚至被安排在戰鬥隊形的最前線,作為衝鋒的先鋒部隊。
「貓」的馴化則相對較晚,大約在9,000年前的中東地區(如古埃及)開始,但根據最新考古研究,貓的馴化時間也可能更早。人們因農業興起而開始儲存穀物,這吸引了捕食鼠類的野貓靠近人類的定居地點,逐漸演變成共生關係。
在西方,尤其在古埃及,貓咪被視為神聖的動物,考古學家在埃及發現了大量貓咪的木乃伊,顯示出貓咪在當時社會中的重要地位。除了宗教象徵,貓咪在古埃及日常生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牠們是家庭的守護者,能驅除毒蛇和害蟲,保護人類免受疾病和災害侵襲;貓咪的捕獵能力幫助古埃及人控制鼠害,保障農作物和糧食安全,提升生活品質。貓咪也被視為家庭成員,許多貓被葬於人類墓地中,顯示出主人對牠們的深厚感情。
而在東方,如中國古代,貓雖亦因捕鼠功用而受到重視,但宗教與文化象徵性相對較低。
西方文化中的貓與狗:宗教與信仰中的光明與黑暗
在西方文化中,貓的象徵意義極端且分裂,從神聖到詛咒皆有其蹤跡。最著名的例子是古埃及的貓神「巴斯特」(Bastet),象徵保護、家庭與生育,貓在當時甚至被木乃伊化並葬入貴族墓葬中,被視為神聖化身。然而進入中世紀後,西歐基督教文化將貓(特別是黑貓)與女巫、惡魔相聯繫,認為牠們是撒旦的化身,導致大量貓隻在獵巫運動中被屠殺。
狗在西方文化中則一貫擁有較正面的形象,與忠誠、守護、警覺密切相關。但在古代猶太與早期基督宗教語境中,狗常被視為野性、不潔或與不道德事物相關(如基督教《聖經》舊約中,狗常被用來象徵不潔、卑賤或邪惡的事物。《詩篇》把「犬類」作為邪惡勢力的比喻,帶有強烈的敵意與負面象徵,《腓立比書》則將其象徵傳播異端、擾亂教會秩序的人,或《彼得後書》用狗的「反芻吐物」行為來象徵人的墮落與愚蠢),這可能與當時狗多為野生、無人飼養且食腐肉的背景有關。
當然,這些象徵性用法隨著時代演變,至中世紀狗漸漸與宗教象徵和騎士精神結合,逐漸轉為正面,儘管早期教會對狗仍不友善,但後來逐漸接納忠犬形象。例如傳說中有狗咬火把象徵「燃燒異端」,因此教會將狗視為「信仰守護者」。
後世的歐洲民間信仰與文學中,狗逐漸轉變為忠誠與勇敢的象徵,如《奧德賽》裡的Argos(阿爾戈斯)展現等待主人的忠誠,以及英國和法國也都開始流傳「忠犬」故事,加上家庭寵物文化的崛起,使狗的形象逐漸被賦予強烈的情感價值,使得狗到了現代逐漸轉化為正面形象。
東方文化中的狗與貓:生活與文化中的吉祥與守護
與西方強烈的宗教性象徵相比,東方文化更強調貓與狗的「實用價值」與「吉祥寓意」。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狗被視為陽剛之氣的代表,能驅邪、鎮宅,有「門前一條狗,家中萬事有」的民諺。其地位甚至被納入十二生肖之一,象徵忠義與守護。此外,道教與風水理論亦認為狗可感應鬼神、鎮煞避邪。
貓在中國古代雖未被神格化,但在民間信仰中仍具備靈異色彩。民間普遍認為貓能驅鼠護財,象徵靈巧與福氣,在唐代文學中就描述了貓懶散外表下實則具有實用能力,強調其「不動如山,出手必中」的特性,也顯示貓作為居家捕鼠的能手,備受賞識。在民間小說如《聊齋志異》中也反映了貓在古代具有一種亦正亦邪、帶有神祕色彩的雙重形象。
而在傳統風水認為貓有「通靈」能力,能察覺陰陽氣場的變化,部分民間信仰甚至將貓視為守宅靈獸,特別是當家中出現不尋常狀況時,貓的舉動常被視為警示。有些地區甚至傳說黑貓若跳過屍體,屍體可能「起屍」(即殭屍化),因此葬禮期間需防止貓靠近;這也間接體現貓在民俗信仰中具有「陰陽中介」的象徵。
值得一提的是,在伊斯蘭文化中,貓被普遍視為潔淨的動物。許多聖訓(Hadith)記載,貓喝過的水可以用於小淨,貓吃過的食物也被認為是潔淨且符合清真(halal)標準。穆罕默德先知以愛護貓聞名。最著名的故事是他為了不打擾熟睡在袍袖上的貓,而選擇剪斷衣袖而非驚擾貓,這個故事在多個伊斯蘭文獻和民間傳說中流傳。這種對貓的尊重和愛護,深深影響了穆斯林社會。貓因此在穆斯林社群中享有特殊地位,常被允許進入清真寺,並受到善待與保護。
至近代,日本文化中的「招財貓」形象興起,更強化了貓作為祥瑞象徵的角色。這種吉祥文化使得貓在東方雖無神格化,但長期受到尊重與喜愛。
東西方寵物文化:背負社會責任的狗與擁有自由靈魂的貓
在現代社會,東西方雖日益全球化,文化的界線趨於模糊,但貓狗在社會中的角色與象徵仍保有一定的差異性與延續性。
在西方,狗依然是「家庭的一員」,其社會功能延伸至治療犬、導盲犬、警犬等公共領域。狗被視為具有「社會責任」的動物,反映西方文化中重視行動、合作與社群參與的價值觀。
貓則受到都市人青睞,其獨立、低需求的特性使其成為理想的城市寵物。社群媒體中,貓主導了「迷因文化」與影像趣味,貓的形象逐漸成為獨立、冷靜、甚至帶點疏離美學的象徵。
在東方文化,尤其是日本與台灣,貓咪咖啡廳與街貓文化興盛,顯示人們對貓的自在與不干擾特質的高度接受與欣賞。狗雖仍是許多家庭的首選寵物,但貓逐漸取代狗在都市中佔有更大的文化話語空間。這也反映出現代東方社會中個人主義與緩慢生活風格的興起。
從神話到社群:貓與狗如何成為文化本身
從歷史、宗教到現代流行文化,貓與狗不僅是人類生活的陪伴者,更是人類價值觀的反映。東、西方文化中所象徵的意涵,揭示了人類對忠誠、獨立、吉祥與神祕的多元追求。這些動物形象不僅存於古老傳說,更鮮活出現在我們日常的媒體中,現今社會已有不少人稱自己是「貓奴」、「狗奴」,這些文化意涵的創造並非靜態,而是隨著時代與社會結構的轉變「重新被詮釋」與「再創造」。
理解這些文化符碼不僅有助於我們理解貓狗與人類互動背後的意義,更讓我們重新審視人與動物的關係,牠們已不再是被馴化的動物,在現代,「貓與狗」儼然已躍升為文化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