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最新公布的《世界幸福報告》,美國的幸福排名跌至歷史新低,主要因30歲以下年輕人幸福感大幅下滑所致。由哈佛大學學者主持的「全球繁榮研究」(Global Flourishing Study)進一步指出,年輕人情緒困擾已成全球現象,並非僅限於美國或富裕國家。
這項為期五年、涵蓋22國、超過20萬人參與的大型研究由哈佛大學「人類繁榮項目」與多個研究機構共同進行,從六大面向深入衡量人的福祉狀態。研究顯示,當前年輕人的幸福曲線出現變化——不再是過去由高至低的U形趨勢,而是從一開始就處於低點,直至年長後才略有回升。
儘管如此,研究也發現一項關鍵例外:擁有親密社交關係的年輕人,其幸福感仍可維持傳統U形分佈。此結果強化了社會聯結在年輕世代幸福感中的重要性,並暗示真實人際互動可能是對抗數位孤獨的解方。
宗教信仰式微與「意義感」缺失成幸福危機推手
除社交因素外,研究亦指出,宗教信仰的式微與精神空虛的加劇密切相關。美國自2007年以來,自認「無宗教信仰者」(nones)比例已近倍增至29%。然而,資料顯示,每週參與宗教活動者的幸福感普遍高於從未參與者,差距達8%。且這一差異在富裕、世俗化程度高的國家中最為明顯。
研究者認為,當代年輕人不僅失去了宗教所提供的社群與支持系統,更面臨日常生活缺乏「意義感」的困境。過去研究亦指出,GDP越高的國家,其民眾對「人生是否有意義」的認同感反而越低,顯示物質富足並無法填補精神空洞。
專家建議三大行動重拾幸福感
針對年輕人幸福感下滑的全球性危機,研究作者建議三項具體行動方向:
- 優先維繫親密關係:重視與家人、朋友與伴侶的面對面互動,減少過度依賴社交媒體。
- 培養內在精神生活:即便無宗教信仰,亦可透過冥想、哲學與文學等方式追尋更深層意義。
- 重思物質與幸福的關係:提醒自己,金錢雖能帶來舒適,但意義與連結才是真正的幸福來源。
該研究引發學界廣泛討論,未來將持續追蹤全球年輕世代的心理健康與社會環境變化。研究者強調,幸福的答案或許不在螢幕與財富中,而在於我們彼此之間的深度聯結與對生活意義的重新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