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爾前首席執行官基辛格(Pat Gelsinger)近日公開表示,蘋果公司無法短時間內將其iPhone生產移至美國。他強調,供應鏈的轉移涉及巨額成本,需長達數十年的時間才能完成,並可能增加消費者的負擔。
根據第一財經報導基辛格解釋道,建設供應鏈不僅需要工廠設立,還需建立一系列支援產業,如塑膠、生產電阻器與顯示器等,才能形成產業聚落。這一過程不僅漫長,還需要政策上的支持及財政上的明確激勵措施。他特別指出,首席執行官的決策將影響未來幾十年,因此政策穩定性至關重要。
根據第一財經報導根據分析師艾夫斯(Dan Ives)的調查,蘋果的核心供應鏈仍集中於亞洲,其中超過50%的Mac產品和75%至80%的iPad由中國生產。儘管蘋果已將部分產能轉移至越南和印度,但目前仍有90%的蘋果產品在中國完成組裝。艾夫斯進一步分析指出,關稅政策的不確定性正在重創美國科技產業。
為應對這一挑戰,蘋果公司承諾在美國投資5000億美元,用於建設人工智慧伺服器工廠以及晶片生產設施。然而,經濟學家和業界人士警告,供應鏈的遷移可能導致產品成本顯著上升,並對技術整合形成阻礙。
針對川普政府的關稅政策,日本國立政策研究大學院大學教授邢予青表示,政府對製造業的複雜性以及價值鏈的深層理解存在不足。他提到,美國工人的工資水準和失業率使得「上百萬美國人組裝iPhone」的願景難以實現。
根據第一財經報導艾夫斯進一步指出,關稅戰正在造成供應鏈混亂,影響美國科技巨頭如蘋果和英偉達的發展。他警告,供應鏈轉移可能帶來前所未有的不確定性,並影響企業的資本支出及產品規劃。
蘋果公司股價今年迄今已下跌22%。根據艾夫斯的估算,將10%的供應鏈從亞洲轉移至美國需耗時3年,耗費至少300億美元。而這一過程將使美國生產的iPhone成本飆升至3500美元,使消費者難以負擔。